98858vip威尼斯下载企业史研究所2023年第2期研究生经典研读报告会暨教学科研活动(经典品读 思想共鸣读书会,2023年第2期 总第66期)于2023年4月28日上午9:00至12:00顺利举办。本次经典研读报告会由巫云仙教授主持,采取线下(综0518)和腾讯会议线上方式共同进行。
参加本次研读活动的有巫云仙老师和陈芑名老师,以及企业史研究所的11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同分享和研讨了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下文简称《起源》),经济史专业的胡智鸿和王冉两位同学做主题汇报发言。
胡智鸿同学在分享中通过对本书框架和脉络的展示,阐述了恩格斯著作中关于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家庭形式的变迁和发展,以及氏族组织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揭示了国家的起源、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同时对女性不平等地位的根源、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女性主义观点,以及女性的解放路径等问题展开讨论。
王冉同学的分享侧重于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详细论述了恩格斯关于不同文明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形态及其演变。经济基础方面,分析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及其带来的私有财产、阶级分化,以及奴隶制的出现和巩固,并解释了私有制的起源。上层建筑方面,详细分析了易洛魁人、希腊人、罗马人、克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的形态、演变,以及被国家所取代的历程,论述了雅典国家、罗马国家和德意志国家的建立过程,以此解释了国家起源的动因和三种形式。
企业史研究所举办“经典研读”分享会(线下)
在开放式讨论环节,侯冠宇同学总结了《起源》的核心观点、运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将《起源》和《资本论》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主要运用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起源》和《资本论》联系密切、相辅相成,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阶级斗争的本质,对于深刻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针对侯冠宇同学的发言,巫云仙老师作了补充,提醒同学们要牢记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后者对前者具有反作用。
孙成己同学认为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揭示了私有制对伦理的支配,预言了私有制主导的婚姻、家庭、国家的解体和消亡的发展趋势,并指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房兴达同学认为该书进行了长周期的时间比较和大跨度的地区比较,是一个值得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同时提出家庭是中国人非常看重的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自古就重视家庭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关系;周斯雅同学就国家消亡之后,社会生产由谁来组织,未来的联合体是一种什么形态这个问题提出疑问,认为未来的联合体有可能具有资本主义商业公司的务实和冷静,以及旧社会联合体对公共福利的关注,但肯定是一个新的生产模式。沙娅同学针对恩格斯所表述的共产社会的家庭和爱情是否能实现,以及资产阶级是否真的没有爱情这两点提出疑问。她认为人的本性是相通的,不能绝对的说资产阶级就没有爱情。巫云仙老师针对这个问题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提出关于爱情的问题,除了经济因素外,价值观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张春华同学认为,恩格斯提及私有制是剥削的基础,这一观点可以通过财富集中占有和剩余价值占有两个方面理解,并延伸论述了土地私有制与土地改革的关系,指出中国的土地改革并不意味着建立土地私有制,而是以集体经济组织占有和管理土地为基础,在制度建设、政策引导及灵活运用等方面不断探索,确保国家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高楚依同学认为,恩格斯所指出的理想状态下的婚姻观念是完全建立在双方感情的基础上,不受任何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下,这一理想状态很难实现;张鹏涛同学认为,恩格斯从生产、家庭和私有制的角度阐述了部落的演化过程,用最基础的社会组成单位变迁历史描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这对于自己的经济思想构建有很大提升;余镐同学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对家庭和国家的产生历程展开讨论,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最伟大之处正是建立了唯物史观和方法论。
陈芑名老师提出婚姻的本质是经济制度的安排,再加上一些伦理基础,以此所形成的一种架构。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能揭示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以此可以理解未来会发生的一些现象,例如当前结婚率和生育率下降的现象,究其根本,是经济的底层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基于此,陈老师认为重读经典可以帮助我们跳出现有世界的框架,重新审视当下社会结构的变化,因此是非常必要的。
巫云仙教授肯定了做主题发言的胡智鸿和王冉同学所取得的不断进步,再次强调要重视经典研读,要对恩格斯在《起源》中所运用和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深入体会和领悟,并在今后的经典研读和论文写作中加以重视和运用。
此次读书会持续了3个小时,现场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愉快结束。师生们在深入的切磋交流中感受到经典阅读的愉悦。读书会结束后,大家仍意犹未尽。
图、文/企业史研究所:胡智鸿 王冉